本文基于以人体活动能量代谢的三种途径(磷酸原、糖酵解、氧化)来进行区分无氧运动与有氧运动内在差别以及运动能力的表现能力。
第一种,磷酸原途径可以提供大功率运动持续10秒的能量
第二种,糖酵解途径可以提供中等功率运动持续几分钟的能量
第三种,氧化途径可以提供低功率运动 持续超过几分钟秒的能量
你可能还记得,前两种途径,即为高功率和中等功率的活动提供能量的磷酸原和糖酵解途径,被统称为“无氧”途径,而第三种氧化途径则被称为“有氧”途径。之所以使用“无氧”这一术语,是因为在氧化或“有氧”途径中需要氧气的参与才能产生能量,而磷酸原和糖酵解系统不需要借助氧气就能产生能量。
研究人类活动代谢途径和能量产生的学科被称为“生物能学”,其中充斥着大量生物化学方面的细节, 以及对ATP、ADP、基质、反应机制、克雷布斯循环和其他很多抽象事物的探讨,你们可能在高中或大学生物课程中尝试过避开它们,有些人也确实做到了。
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
上文说明了无氧运动是通过磷酸原和糖酵解的两种途径来进行的,而且运动持续的时间最多几分钟,也说明了这两种途径不可能持续进行的,例如举重、400米等表现的都是即时高功率输出。而有氧是可以持续很长时间,例如竞走,慢跑等有节奏性的长时间的较低功率的输出。
我们只需要记住,无氧运动是代谢不可持续的运动,而有氧运动是可持续的。关键就在于可持续性。
通常,两分钟或更短时间的全力运动都是无氧的, 而持续几分钟以上的全力运动是有氧的。
有氧运动几乎被普遍认为是保护心脏的,但是有确凿的证据表明,无氧运动在心脏保护方面至少拥有与有氧运动同等的效力。
虽然有氧运动被广泛认为是减脂的理想工具,最近的研究却表明,无氧运动是远优于有氧运动的脂肪燃烧方案。
无氧运动构建肌肉;有氧运动燃烧肌肉——就这么简单。在这一点上,没有明智的争论。比较短跑运动员和长跑运动员的外观就知道——这时候,一张图片确实胜过千言万语。
有氧运动的肌肉耗损性,既是耐力运动对无氧运动表现造成有害影响的原因,也是其症状表现。可悲的是,很多无氧运动对这一教训的接受速度都很慢。现在仍然可以经常看到某些拳击手和其他格斗技选手认为,漫长而缓慢的耐力运动——长跑训练——对他们的格斗耐力至关重要。没有比这更偏离事实的观点了。
另一方面,无氧训练对耐力运动员来说却有巨大的好处。它不仅能维持和构造肌肉,还能为赢得竞争激烈的比赛提供所需的“爆发力”。重要的是,无氧训练不仅能改善有氧运动的表现,还可用于发展高水平的有氧强健性,而不会出现通常的肌肉耗损。这是通过间歇训练来完成的,是大多数运动训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间歇训练
间歇训练,是按照一定的间歇重复进行多次高强度运动与休息的交替。一般的想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高强度的运动。归根结底,它只不过是控制休息时间的无氧训练。
间歇训练对无氧和有氧系统都有好处。一个明显的问题是,对各个系统分别有多少好处?
我们可以通过精心安排间歇的时间,来使它侧重于有氧或无氧系统。下表给出了针对目标代谢系统的间歇策略。
但是更令人感兴趣的是,可能存在一个混合间歇时间,它能使两类运动都得到高度重视,从而同时大幅提高无氧和有氧系统的适应能力。找到这样一个间歇时间并证明其双重效力将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。 或许已经有人发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