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咔嚓”“咔嚓”
站在镜子前
拍完了“健身”照
秀一下新买的装备
再发一波朋友圈
“长达”5分钟的健身就此结束
滴~洗澡卡~

近日,一条名为 #1亿人在假装健身# 的话题登上热搜,小编看着落灰的跑鞋,不免心头一紧——难道我的生活已经被窥视了?
“健身5分钟,拍照两小时”、“买了装备不健身,办卡只洗澡”的常规操作,就这样轻易地暴露了?

不过相信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,也和小编一样好奇——这项数据是如何算出来的呢?
就在17日,天猫发布了一份《2019运动消费趋势报告》,阿里数据平台统计的9.6亿用户中,有4亿通过网购进行了体育相关消费。
然而按国家体育总局给出的数据,中国有28.8%的人口经常运动,按这个比例,9.6亿用户中锻炼的人应该有2.76亿。

至于中间1.24亿的差额,就是大隐隐于市的“健身伪装者”了。

算完这道计算题,小编以为只有在“双11”算优惠时不够用的数学,这次是彻底掉线了。
不过比起这个数字,更让人扎心的想必是“假装健身”这个关键词。
最常见的操作就是办了健身卡,装备配置精良,每个梦里都是自己挥汗如雨狂奔,“撸铁”后8块腹肌的样子。

然后……就没有然后了,一切都停留在了“脑补”里。
健身器材没用会几个,动作没学会几个,例如周一生病、周二加班、周三脚崴了这样的套路和借口倒是成功和36计接上了轨,与教练斗智斗勇的能力也是直线飙升。

最终结果就是健身器材添置了一堆,各种健身装备更是如数家珍,但就是身上肌肉越来越松,力量日渐变弱,残存的“隐形”腹肌变成一块肉眼可见的五花三层。

年末看着要到期的健身卡,成功变成了人生中最贵的洗澡卡,终还是没能逃过“办前健身卡,办后洗澡卡”的卡界悲剧。
还有人天真地以为,是家与健身房这段路程阻碍了自己健美的步伐,于是兴致冲冲地买了跑步机、动感单车……

至于结果,送分题来了——快去看看家里的健身器械吧,是不是都挂满衣服了?哑铃是不是都垫桌脚了?
更有甚者,把希望寄托在体感游戏上,以为靠玩游戏就能瘦了。

然而结果还是不出意料地相似,装备花了一千多,闲置落灰一年多。
如果说“脑补式健身”好歹还是打着健身的名义洗洗澡,那么“云健身”就是健身中的省钱“战斗机”。
坚持贯彻落实“手脚不动,只费电量;不用肌肉力量,只要收藏数量”的方针。
打开微信、微博收藏栏,健身达人妥妥的;一看身材力量,肥宅快乐稳稳的。

看着从没实践过的各种运动训练视频,还要配上一段安慰自己的话术:“转了就是做了,别人动了,就是我瘦了。”
耳边也想起了熟悉的旋律:“你总说健身遥遥无期,转眼体重一百七。”

看到这里,各位和小编一样的御宅族,是不是都羞涩地低下了头?默默地说一句:是我是我还是我。
事实上,提起健身,管住嘴,迈开腿,低脂少油……类似这样的话早已听到耳朵生茧。
但套用电视剧《甄嬛传》里的经典台词,臣妾就是做不到啊!

原(jie)因(kou)大家也都心知肚明。早上起床时,健身房还没开门;晚上加班回家,健身房却已经闭店。
就算偶尔不加班,回家后也实在挪不动疲惫不堪的双腿。

好不容易到周末了,是肥宅快乐水不好喝?电视剧不好看?还是冬天热腾腾的涮肉火锅它不香?
就连鲁迅都说过,不对,串台了,重来……

就连日本作家村上春树都在《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》中说:
坚持跑步的理由不过一丝半点,中断跑步的理由却足够装满一辆大型载重卡车。

但有一点却毋庸置疑,体育锻炼方式多样,选择上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。
有人钟爱雕塑肌肉,把玩各类运动器械工具;

有人独爱篮球,在竞技与合作中寻找生命存在;

有人喜欢广场舞,在直白而轻快的旋律中,将社交与运动融为一体;

自然也就有人偏爱“假装健身”,看着满满的健身装备,被点赞的朋友圈,从而享受一种“我在健身”的满足感。
作为一名“假装健身专业户”,小编也时常安慰自己:假装健身人群,其实也是优质的潜力股。

我们既有锻炼的冲动,也有这种决心,更有提升体质和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,或许只差一两位好友的督促,就能继续迈开步子。
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规划,我国2020年经常参与体育锻炼人数要达到4.35亿,目前看来我们距离这个数字仍有努力的空间。

